今年4月份以来,A股光伏板块复制了去年下半年的强势走势,股价一路上涨。同时,一批上市公司“争先恐后”跨界涌入光伏赛道。
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告诉记者,与去年下半年相比,光伏赛道的炒作逻辑已悄然生变,同时,在电池技术即将迭代之际,投资者需秉持谨慎性原则,切记盲目跟风。
炒作逻辑悄然生变
在这轮光伏牛市中,均达股份或是大赢家。
今年6月份,钧达股份(002865.SZ)剥离原有汽车零部件业务,全面转型光伏电池片行业。就在9个月前,公司才刚刚通过对捷泰科技51%股权的收购,切入光伏行业,发力N型TOPCon电池的产业化扩产,而从收购捷泰科技至今,均达股份的股价合计上涨超5倍。
跨界光伏赛道、走上人生巅峰的上市公司不仅有均达股份。6月2日,沐邦高科(603398.SH)与安义县人民政府签订8GW TOPCon光伏电池生产基地投资框架协议,不足3个月后终止了前述合作,同时公司转身与鄂城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建设10GW TOPCon光伏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投资规模预计48亿元。
投资建设规模从8GW提高到10GW,口号是越喊越响,但沐邦高科却囊中羞涩,截至一季度末,公司账面现金仅有6892.06万元,净资产仅9.36亿元。巨大的资金缺口,也给公司招来了上交所的问询函。
虽然尚无实质性光伏项目“拿得出手”,但这并不妨碍沐邦高科的股价一路高歌猛进,从7月28日起至8月16日,沐邦高科进入加速上涨阶段,短短14个交易日就涨幅高达83.75%,同期板块指数涨幅仅4.84%。
各企业也纷纷效仿,8月16日晚间,主营产品为水牛奶的皇氏集团(002329.SZ)发布股价异动公告称,子公司参与投资建设年产20GW TOPCon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消息一出,公司股价四天收获三个涨停。
记者留意到,跨界光伏并非皇氏集团第一次“赶时髦”。2013年,彼时正值影视行业红火,次年皇氏集团通过对文化产业的并购入局影视行业,进行外延式扩张,买下御嘉影视、北广高清、完美在线等文化产业。然而好景不长,皇氏集团的影视业务很快走向下坡路。2018年6月以来,影视行业的审批、监管和行业规范在持续加强,影视产业受到产能过剩,制作成本增加、发行审核困难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使皇氏集团影视业务收入一落千丈。
房地产企业来“凑热闹”。8月12日,蓝光发展(600466.SH)成立成都欧蓝光伏有限公司以开展光伏项目,随后公司股价在2022年8月12日、15日、16日三天连续涨停。17日晚间,公司发布异动公告称,目前公司在光伏相关资源及技术人员尚未配备,也无合作项目,今日股价应声下跌,今日大幅低开后迅速触及跌停,虽然有资金尝试“撬地板”但最终无法挽救,收盘仍有超7000万元的封单。
就近期A股光伏板块的大涨,银柿财经记者采访了杭州某私募基金经理。其对记者表示,今年市场炒作光伏的内生性逻辑和去年下半年并不一样。
“去年市场资金炒作光伏,看中的是其高成长和景气度,各大机构投资者都在计算标的公司未来十年的估值有多少,计算器都被按烂了。包括光伏在内的新能源公司,在政策的利好下走出了结构性牛市。”
该基金经理进一步指出,“今年则不同,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资金反而偏好确定性更高的标的,更在意所投资的公司在未来1至3年内,甚至今年下半年能否有可公开的光伏项目,这也是为什么今年频频可以看到企业跨界搞光伏。”
新玩家“疯狂”,老龙头谨慎
“今年单单光伏这个板块,先后学习了微逆变器,钙钛矿电池,TOPCon电池等等,新名词让人眼花缭乱,等到搞清楚概念再冲进去,往往要‘吃面’。”一位今年刚入市的小白对记者如是抱怨。
跨界涌入光伏赛道的上市公司们,大多把目光投向包括TOPCon在内的新一代电池技术。目前,光伏电池正处于由P型转向N型的技术转变关口,TOPCon、HJT、钙钛矿等新一代电池纷至沓来,更令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陡增。不过目前,似乎TOPCon对于跨界公司更有吸引力。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祁海珅对记者表示,目前光伏行业依然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尤其是硅料环节,产能释放最快要要到年底或者明年上半年。至于TOPCon电池,祁海珅表示:“TOPCon电池很受市场欢迎,目前产能处于加速释放阶段。”
祁海珅进一步指出,虽然目前N型电池的制造成本比P型电池相对要高一些、工艺也复杂些,但在转换效率、双面发电率、低衰减等很多方面要比P型电池的综合优势突出很多,何况P型电池的转换效率空间提升存在“天花板”了。
近日,记者还从天合光能(688599.SH)的工作人员处了解到,下游客户只关心高转化率和更低的价格,那么,对于生产厂家而言,相较于现阶段的HJT电池,TOPCon电池在用料方面对硅料和硅片的要求相对会高一些,不过预期建成后整体成本会比HJT低。
该工作人员进一步指出,“目前电池行业很‘卷’,只要采取比现有P型电池技术高的解决方案,即便转换效率只提高零点几个百分点,持续两年就可积累不少利润。目前,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和商业化优势,TOPCon电池是当前更合适的量产选择。”至于钙钛矿电池,对方表示,“虽然理论上钙钛矿电池的极限转化效率最高,但目前实验室测试效率仍未达到极限效率水平。”
钧达股份证券部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公司下属子公司捷泰科技投产的第一期8GW的TOPCon电池项目正在试生产中,处于调试和产能爬坡阶段,各方面效果均好于预期,量产转换效率高于24%,预期年底可以满产,“公司的TOPCon电池会在现有客户范围内推广,目前是下订单投产的模式”。
上述私募基金经理则向记者表示,抛开那些“打嘴炮”的企业,从产业链闭环来看,虽然上一代光伏电池技术被取代已无可争议,但今年可实现TOPCon电池投产的企业并不多,市场反馈信息并不足,同时,上游的硅片企业也还“按兵不动”,投资者需谨慎甄别,切记盲目跟风。
的确,与各行各业跨界投资TOPCon电池动不动10GW、20GW这一派热闹场景所不同的是,作为上游的硅片龙头,隆基绿能(601012.SH)对于TOPCon的扩充仍“无动于衷”,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钙钛矿电池和TOPCon电池方面,公司均有技术项目的跟进,但对于是否会扩产投建上述项目时,则表示公司对扩产事项格外谨慎。
“如果公司要进行项目的投产,一定是规模庞大的投资,所以一定是综合考量之后才会做出产业投资决定。”隆基工作人员指出。
对于行业龙头的这一谨慎态度,其实也并不难理解,周期向来是光伏行业的梦魇,在过去的20余年里,中国光伏行业曾经历过“三起三落”,江西赛维、无锡尚德等一批“现象级”巨头同样难以超脱。即使是隆基绿能,也曾面临硅片产能过剩的局面,在9个月前,还与TCL中环(0021129.SZ)打响了价格战。
事实上,面对越来越“卷”的行业,隆基绿能想得更远,并试图“跳出五行之外”。早在2021年3月,隆基就正式跨入氢能赛道,聚焦于氢能设备,今年4月份,隆基又完成了2022年3台套1000Nm /h的电解水制氢设备顺利首发,目前已经具备年产500MW电解水制氢设备产能,多个订单正在有条不紊地生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