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科技 >
每日信息:经济日报刊文:如何看待一线城市的“人口信号”

时间:2023-06-11 00:56:16    来源:熊丽/经济日报


(资料图片)

各地2022年统计公报近期陆续发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常住人口均出现负增长,这一现象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数据显示,2022年末,北京、上海、广州常住人口分别为2184.3万人、2475.89万人、1873.41万人,分别比上年减少4.3万人、13.54万人、7.65万人。深圳常住人口为1766.18万人,较2021年减少1.98万人。这也是深圳建市以来首次出现常住人口负增长。

北上广深作为一线城市,人口变动情况向来备受关注。但是,人口的增减变化不是简单的算术题,而是包含众多变量的复杂方程。四大城市常住人口虽然齐降,但其背后原因却不宜一概而论,需要具体分析。广州、深圳所在的广东省,流动人口总量居全国之首,2022年受疫情散发多发等因素影响,省外流动人口减少69.2万人。其中,广州遭受了尤为严峻的疫情,叠加春节因素影响,大量务工人员选择离穗观望,提前返乡。外来人口在短时间内的部分回流,造成常住人口规模出现阶段性收缩。深圳情况与此相似,有分析认为深圳的调整落户政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广东省统计局预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广东常住人口保持长期稳定增长趋势不会改变,预计2023年广东常住人口将逐步恢复稳定增长。

北京、上海常住人口减少,更多的是其作为超大城市根据资源条件和功能定位,主动合理管控人口规模的结果。北京把疏解非首都功能作为解决“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功能的突破口,近年来常住人口呈现增速增量双下降态势,已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严格控制常住人口规模,并以2500万人左右的规模作为2035年常住人口调控目标。事实上,2017年京沪已出现过常住人口同时下降的情况。

把视野拉远,可以看到,与北上广深形成对比的是,众多中西部省会城市、新一线城市成为“抢人赢家”。2022年,24个万亿元GDP城市中有17个实现常住人口正增长,按增量排列依次为长沙、杭州、合肥、西安、武汉、郑州、青岛、济南、成都、宁波、南京、苏州、泉州、福州、无锡、南通、重庆。其中,长沙、杭州、合肥、西安的常住人口增量均在10万人以上,分别为18.13万人、17.2万人、16.9万人和12.29万人。排名前五的城市中,4个是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此外,贵阳、南昌2个中西部省会城市,增量也分别达到11.81万人和10.06万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中西部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更加均衡,城乡和区域差距不断缩小,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例如,近年来长沙大力实施“强省会”战略,提升经济能级、空间能级、人才能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文化娱乐等产业风生水起,教育、医疗、文旅资源优势明显,连续15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些都是这座“网红城市”的人才“留”量密码。

在全国人口总量达峰、地区流动活跃等背景下,受城市治理理念、产业结构调整、生育观念转变、户籍政策、生活成本等多重因素影响,城市之间人口此降彼长的特征未来可能更趋明显。对于北上广深的人口负增长,需要予以重视但不应过度焦虑。长远来看,一个国家或城市的人口红利,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要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更好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让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