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印度宝莱坞电影,你首先联想到的是什么?是点着朱砂的曼妙女郎,经久不衰的“三汗天王”,还是“无处不在”的热烈歌舞?但如果有人告诉你,宝莱坞现在是个“战场”,你会不会觉得有点诧异?
观察人士近日发现,随着印度大选将于明年举行,宝莱坞正日益成为一个“政治战场”——多部上映的新片“紧贴”执政党政治议程,表明莫迪当局主导意识形态、力求影响选民。而随着选举年“化票房为政治”愈发突出,这一现象也引起更多反思。
受捧
【资料图】
日经新闻8日刊文称,最近2年宝莱坞上映了20多部“紧贴”印度执政党人民党议程的影片。在反对党看来,宝莱坞与人民党建立微妙联系,是为了在明年大选前影响选民,届时现任总理莫迪将寻求第三任期。
《克什米尔档案》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它于去年3月在印度上映,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印度教徒从穆斯林占多数的克什米尔地区撤离的故事。
影评人对这部电影褒贬不一,但莫迪和许多印度教徒对它赞赏有加。莫迪称赞它讲述了印度教徒流离失所的“真相”,表示印度教徒“被压制了多年”。
这部小成本制作的电影最终取得了10倍于投入的票房成绩。日经新闻写道,像《克什米尔档案》这类电影,涉及印度教与穆斯林的分歧、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其他“贴近”人民党核心议程的主题,因此成为一部“受捧大片”。
另一部“受捧”电影,是于今年上映的《喀拉拉邦的故事》。影片讲述了喀拉拉邦的印度妇女被迫皈依伊斯兰教,加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故事。该片上映仅5天就登上印度票房热榜。
喀拉拉邦在印度属于一种“特殊存在”,长期由左翼政党统治。而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党是该国最大的右翼政党。影片给了莫迪借题发挥的空间,他称赞电影揭露了左翼执掌地区潜藏的“恐怖阴谋”。
印度媒体指出,在《克什米尔档案》大获成功的推动下,2024年大选前上映的电影还包括《哈吉瓦医生》《萨瓦卡》《藏红花旗帜》等。其中不少以印度国民志愿团(rss)为主题。rss是印度的准军事团体,与印度人民党关系密切。
策略
作家兼电影历史学家阿贾伊·布拉马塔马杰告诉《印度教徒报》,“毫无疑问,在印度独立后的几十年里,左翼对印度电影产生了影响。而现在,右翼的人民党希望在2024年大选前,围绕他们的偶像创作叙事,以更直接的方式利用电影的软实力。”
获奖纪录片导演阿赫迈德认为,2014、2019年印度大选时,都曾出现过政治题材电影集中上映的情景。而今,执政党试图在2024年大选沿用这一策略。
2019年,《塔什干档案》《莫迪总理》《乌里:外科手术式打击》等影片纷纷登陆院线。它们有的剑指反对党的缺陷,有的力求表现莫迪及人民党在保卫国家方面的爱国力量和勇气。
“4年过去后,观众如今可以再度期待这类电影回潮引起的讨论和争议。”《印度时报》说。印度编剧兼编辑阿普瓦·阿斯拉尼在推特上写道:“被选举前的宣传电影淹没了。在我23年的职业生涯中,还从未见过电影如此狡猾地影响投票……”
《外交官杂志》认为,宝莱坞与执政当局之间存在“互惠关系”——当局通过电影捍卫自己主导的意识形态,而政治剧的发行方则获得税收减免等福利。据悉,《克什米尔档案》《喀拉拉邦的故事》等影片均在印度人民党统治的几个邦享受上述待遇。
德里电影发行商德维瓦蒂表示,疫情期间许多影院关闭、流媒体成为替代。眼下,仍处于复苏期的电影产业更容易遵守政府的路线,福利政策成为有吸引力的选项。
争议
随着政治题材电影在选举年日渐常态化,更多人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
德里安贝德卡大学电影和文学助理教授萨亚德布·乔杜里表示:“每五年,就会有一批新选民参与投票,新的意识形态也会通过此类电影的传播而发展起来。”
令乔杜里担忧的是,一部分政治题材电影可能与文化和历史脱节,为新选民构建新的叙事。“年轻一代或许会觉得,古吉拉特邦骚乱从未发生过。”
尼赫鲁大学教授米林德·阿瓦德博士也指出,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力量可能按照自己的解释控制电影叙事,安排和调动议程,虚构历史和数据。
但也有分析认为,印度素有大选期间政治题材电影“扎堆”的传统。因为无论对电影制片方还是发行方而言,五年一度的大选关注度很高,是绝佳的“吸金”机会。因此电影制作方和政党在大选季各取所需,也是很自然的事。
印度制片人桑迪普·辛格认为,政治题材电影的兴起,归因于过去几年印度民众愈发觉醒的政治意识。
“每个家庭都想知道政治领域发生了什么,这种政治意识的觉醒是通过新闻渠道和社交媒体实现的。而政治题材电影叙述的故事往往鼓舞人心,激发民族主义和爱国情绪,满足了受众这方面需求。”辛格说。
《印度时报》称,对于一些带有政治倾向的电影,印度观影者的心态变得更为开放。2022年12月舆观民调显示,46%的印度受访者表示,电影应该反映国家的“历史和政治视野”,61%的受访者认可政府推广其认为重要的电影。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本文作者:张全 李屹洲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项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