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德国巴斯夫集团在广东湛江投资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举行全面建设暨首套装置投产仪式,该项目总投资约100亿欧元,是德国企业在华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7月26日,空中客车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在成都双流动工,该项目总投资不低于60亿元,计划于2023年下半年竣工交付,是空客公司在欧洲之外布局的首个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6月23日,华晨宝马里达工厂在沈阳开业,总投资达150亿元……连月来,在华重大外资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的好消息不断传来,勾勒出外资持续看好中国发展前景的生动图景。
外资看好中国发展前景
今年以来,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乌克兰危机持续、跨国投资疲软的背景下,中国利用外资仍实现了较快增长。
商务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927.4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4%;折合1384.1亿美元,增长20.2%。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此前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说,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多重挑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开放共识有所弱化。中国始终支持经济全球化,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各国企业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
“事实印证,在全球资本流动放缓的背景下,中国市场对外资的强大引力更加凸显。”谈及引资魅力,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对国际商报记者分析,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市场规模超大且成长空间巨大;中国拥有发达的基础设施、海陆空交通运输体系以及多层次的人力资本,特别是中国已被视为全球价值链的核心国家之一;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制度型对外开放,如实施外商投资法及其配套条例、建设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谈判签署一系列自贸协定和落实RCEP等,开放红利不断释放。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倪月菊亦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首先,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仍将继续发挥世界经济增长主力军的作用。中国经济广阔的增长前景将给外资企业带来持续的盈利空间。其次,中国超大的市场规模对跨国企业具有强大吸引力。特别是中国力推内外贸一体化,努力打通国内市场堵点,为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提供了着力点和突破口,更增加了对外资的吸引力。再次,中国产业链完整,具有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营商环境、劳动力整体素质等有了很大提升,为外资企业提供了较好的生存土壤和发展环境。最后,中国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成效显著。自贸区“朋友圈”不断扩大,自贸协定内容日益丰富且水平不断提升,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不断“缩表”,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
欧盟对华投资大幅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数据显示,今年1-8月欧盟对华投资同比增长123.7%。
放眼未来,张建平表示,绝大多数欧洲企业秉持理性、客观、务实的态度看待中国市场及其发展前景。在全球化发展大潮面前,欧洲的跨国公司会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未来欧洲企业在中国的投资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
张建平还说,乌克兰危机令欧洲能源成本迅速攀升,给很多欧洲制造业企业造成了巨大压力,这会倒逼一部分欧洲企业选择新的投资目的地。从全球市场维度来看,中国无疑是跨国公司投资的重要目的地。
倪月菊也表示,世界经济处于衰退中,受乌克兰危机影响,欧洲经济短期内难以好转,投资市场规模大、经济增长预期好、产业配套能力强的中国会成为欧洲企业的首选。
据报道,多家欧洲跨国企业发布的今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在疫情反复、供应链中断、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的背景下,上述跨国企业上半年仍实现营收增长,在中国市场上的业绩表现尤为突出,也为欧企继续扩大在华投资注入动力。比如,大众汽车集团表示,中国是其第二大、也是增长最快的纯电动汽车市场,上半年大众向中国客户交付了6.35万辆纯电动汽车,是2021年的3倍多。
中国贸促会此前开展的外资营商环境调研也显示,欧洲跨国公司持续看好中国市场。据报道,今年上半年,中国贸促会开展外资营商环境调研工作,共收到近160家欧洲跨国企业的问卷反馈。调研显示,上半年19%的在华欧洲企业表示扩大了现有生产业务规模,65%表示维持了生产业务规模,15%表示缩减了生产业务规模,仅有不到1%的在华欧洲企业表示关闭了现有生产业务。
“中欧互为重要经贸伙伴,应坚持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推进务实合作。中欧经济保持密切联系和良性互动符合双方企业和人民的利益。中方愿与欧方继续加强经贸政策沟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支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共同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积极贡献。”束珏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