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温州机场集团发布了2023年春季招聘拟录用人员公示,其中浙江大学毕业生陈某某应聘场务及驱鸟员的岗位,引发网友热议。6月6日,温州机场集团工作人员回应称,本次属于社会招聘,公司会根据应聘者的综合成绩进行择优录取,“都会向应聘者介绍应聘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温州机场回应浙大毕业生应聘驱鸟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近日,温州机场集团发布了2023年春季招聘拟录用人员公示,其中浙江大学毕业生陈某某应聘场务及驱鸟员的岗位,引发网友热议。
公示名单 图源:温州机场集团官网
(相关资料图)
6月6日,温州机场集团工作人员回应称,本次属于社会招聘,公司会根据应聘者的综合成绩进行择优录取,“都会向应聘者介绍应聘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
来源:极目新闻
温州机场回应浙大毕业生应聘驱鸟员相关阅读:
潮评丨“低就”的驱鸟员 也许在演绎“另一种成功”
资料图
近日,温州机场集团发布的拟录用人员公示受到舆论关注。据公示,浙江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的陈某等人拟被录用为“场务及驱鸟员”。这一消息迅速登上热搜,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质疑:名校毕业去当驱鸟员,这学历真是顶个鸟用了。
其实这些年来,类似的新闻层出不穷。什么北大才子卖猪肉、复旦毕业生当保姆、清华博士送外卖……一些名校毕业的“天之骄子”,貌似做着一些低门槛的工作,与自己头顶上的光环极不相称,从而频频惹来争议,不是被人感慨,就是被人误解。
这一类新闻之所以能引发关注,无非是它颠覆了大众的认知。在许多人的眼里,名校毕业生与一份体面的工作是划等号的。某种程度上,名校毕业就意味着高端岗位、高薪工作。当一位名校毕业生选择了技术含量偏低,或是传统意义上的低门槛工作,这就与大众的认知产生反差,人们普遍会认为TA浪费学历,大材小用,故而一下子难以接受。
但这种固守名校与工作之间“相称”和“匹配”的观念,其实是一种狭隘认知,折射了思想上的落伍。时至今日,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和扩招已经多年,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就业模式多元化是必然趋势。据说今年有1158万高校毕业生,将创历史新高。面对现实,毕业生不妨调整期待,先“入世”,弄清楚“我能做什么”,未必不是一条好的职业之路。
时代在变,就业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坦白说,名校生容易被贴上标签,社会对他们寄予更高期望。而在现实层面,工作业绩和学历高低没有直接关系。换言之,名校的光环在职场上,是要靠干出来才能继续发光的。当下,不少名校生已经脱下长衫,不在乎外界的眼光和看法,选择“低就”,去基层施展才华。
名校毕业生择业“低就”,并不意味着“读书无用”。拿报道中的陈同学来说,他在机场当一名驱鸟员,谁说一定就浪费学历?如今都什么时代了,莫不是还有人以为是拿竹竿驱鸟吧?他所学的动物科学专业,对“驱鸟员”而言或许就能学以致用。作为名牌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名声不是浪出来的,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得到过证明的。也许初期来自名校的驱鸟员,他与普通的驱鸟员并无差别,但由于他的名校教育和专业知识,他的想法、眼界会与一般的驱鸟员不同,他今日的“低就”,说不定会演绎出“另一种成功”,让普通的职业变得不普通。
现如今,在广大毕业生努力立足社会之时,我们要呼唤更多理解与支持的声音。而宽容名校生择业时“低就”,就是对多元化人才最大的尊重和支持。